吳董著《百年追尋》連載(51萬字)之二十四 2022年 5月 24 日 第63 — 65 頁 第1章 南陳北李:南方陳獨秀和北方李大釗 (續) 《富國策》是英國經濟學家亨利·福塞特所作,原名《政治經濟學教本》,于1863年出版,是歐洲當時通行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出版中譯本的時候,書名定為《富國策》。后有陳熾重譯汪鳳藻翻譯的《富國策》,定名為《重譯富國策》。李大釗幼年抄寫《重譯富國策》,足以表明他在接受傳統教育的同時,也產生了尋求國家富強策略的愿望,覺得有必要接觸和探索西方文化。 舊時教育的衡量標準,所出舉人數目是硬指標。一般情況下,府州駐扎地教育相對發達,中式人數比屬地要多。拿直隸省來說,順天府府治所在地大興縣,舉人897人(順天府轄27縣,共中舉人3093人);天津府府治所在地天津縣,舉人835人(天津府所轄8縣,共中舉人1686人),保定府府治所在地清苑縣,舉人313人(保定府所轄19縣,共中舉人1510人);廣平府府治所在地永年縣,舉人170人(廣平府所轄10縣,共中舉人515人)。 而唐山的情況相反。永平府府治在盧龍縣,盧龍縣舉人只有110人。據《樂亭縣志》:“從金代置縣到清末,全縣出進士55人,舉人167人,其中文武狀元各1人,探花、榜眼各1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豐潤縣、灤州地處交通要道,與外界交往頻繁;明清兩代,樂亭縣進士及第,俊采星馳。人才蔚起,可歲兩試,取優等較他郡為多。而且“樂邑人情,急公好義,士首廉隅,民勤操作”。 李大釗自幼深受儒學文化影響,四五歲就讀《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等啟蒙書,6歲起,到黃瓜口村私塾讀書。塾師為之起名耆年,后改名大釗,字守常。 李大釗第一次參加童子試在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夏。他和應試伙伴們坐馬車,途經昌黎碣石山,奔向永平府。在考場上,他文思如泉涌,很快答完卷,不小心在卷上滴了幾個墨點。筆試后是面試,他對答如流。而主考認為他的試卷被墨污染,沒錄取。爺爺拿得起放得下,安慰孫子說:“那有什么不痛快,再念,再考!” 李大釗參加的是童試,是考取生員資格的考試。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生員是官方的叫法,民間俗稱秀才。秀才有資格參加鄉試,李大釗能去盧龍縣城參加考試,表明他通過縣試了。 參加童子試的考生范圍寬泛,既可是16歲以下“幼童”,也可是70歲以上的“壽童”。李大釗回家后,李如珍托人,把他介紹到井侯莊的宋森蔭子弟學館,拜黃寶琳為師。黃寶琳年輕時進過國子監,在樂亭縣挺有名,據說沒門路的考生還高攀不上這位先生。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夏,李大釗再度參加童子試。這時他16歲,踩在“幼童”的門檻上。童子試的三個階段,他都通過,苦讀三載,實現了祖父李如珍“再念,再考”的勉勵,兌現了對宋家學館和名塾師黃寶琳的回報。按說,既然通過童子試,他不折不扣就是秀才了。其實,這件本來明白無誤的事,在那時卻頗為蹊蹺,因為他正好踩在另一個門檻上,那就是慈禧太后“罷科舉”。 關于這次考試的結果,據王艷萍考證,在李大釗的《獄中自述》中,第一稿上寫的是“甫經府試”;而在第二稿上寫的是“府試中”;第三稿才寫成“試未競”。為什么會有三種答案?因為恰恰就在1905年的5月16日,慈禧太后批準直隸總督袁世凱和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立即停止科舉考試以推廣新學堂的奏折,科舉制度被廢除了。因此,李大釗既“甫經府試”,又沒有結果,只能是“試未競”。 清廷于9月初發布詔令:自1906年始,所有鄉試和會試,以及各省歲科試一律停止;童試中的成績佼佼者,召為中學堂學員。李大釗在府試中取得了成績,被錄取為永平府中學堂學員。 1899年,李大釗10歲,娶16歲的趙紉蘭。即便那時興早婚,他的婚姻也實在太早。追究原因,李如珍投奔在黑龍江海城開油坊和日雜店的趙良佐和兒子趙文隆,后和趙文隆回大黑坨。他的老伴兒癡呆,生活難以自理,家里需要幫手。就這樣,趙文隆把自己的女兒趙軔蘭嫁給李如珍的孫子李大釗。李大釗是李如珍拉扯大的,與趙紉蘭紹成婚這年,轉到趙紉蘭姥家所在的小黑坨張家專館,拜與李、趙兩家的世交,昌黎縣增廣生趙輝斗為師。 此時李如珍已年愈七旬,奶奶崔氏病魔纏身,癱瘓在床。趙紉蘭的到來,給這個老的老小的小的家庭帶來了活力。趙軔蘭不識字,裹小腳,比夫君年長6歲,婚后的日子里,像個大姐姐。這兩口子的生活不是古人推崇的那種相敬如賓,而是相互信賴,相濡以沫。 趙紉蘭嫁到李家,李大釗沒了后顧之憂,首次童試失利, 1905年秋再度參加童試,因罷科舉,錄取為永平府中學堂學生。盡管沒有秀才的名頭,家里人還像他考中生員一樣,著實慶賀了一番。 李大釗考入永平府中學堂后,爺爺李如珍走完了人生里程。對趙紉蘭來說,家里撐天蔽地的大樹倒下了,重擔落到了她的肩上。中共兩大創始人陳獨秀與李大釗,二人對待婚姻的態度大相徑庭,陳獨秀有些胡來,是個反面典型,而李大釗堪稱楷模。 吳董著《百年追尋》連載(51萬字)之二十四 2022年 5月 24 日 第63 — 65 頁 第1章 南陳北李:南方陳獨秀和北方李大釗 (續) |